2021年10月13日 星期三

中國文化大學 華岡國術社太極組 第55屆新生,招新中!

    



各位同學,所謂「書到用時方恨少」,事實上,健康也是...

現在,趁著念大學的黃金時期,來投資自己一輩子的健康吧!


太極拳對健康的效果,在紐約時報的這篇報導中說...

 紐約時報:"Ask Well: What Are the Benefits of Tai Chi?"

"Tai chi chuan, a gentle form of martial arts combining deep, diaphragmatic breathing and flowing, dancelike poses, can be a remarkably potent workout for people of many ages. In various recent studies and reviews, tai chi has been found to improve practitioners’ balance, leg strength, cardiovascular endurance, pulse rate, muscular flexibility, immune system response, sleep habits, happiness, sense of self-worth, and ability to concentrate and multitask during cognitive tests."

太極拳是一種動作柔和的武術,它採用腹式呼吸法,姿勢有點像舞蹈。對很多年齡段的人來說,它都是非常有效的鍛煉方法。最近的多項研究和詳檢都發現,練太極拳能提高或改善平衡力、腿部力量、心血管耐力、脈搏率、肌肉靈活度、免疫系統反應、睡眠習慣、幸福感、自我價值感,以及在認知測試中集中注意力和完成多項任務的能力。」


身處文大校園,你不需到遠方尋找。傳承自五絕老人鄭曼青(曾任文大教授),已經在文大校園傳承超過半個世紀,原汁原味的道家傳統太極拳,就在華岡國術社太極組等候有緣的你。

如果你體力較弱,常趕流行(感冒);或是大病初癒,有待復健;那你一定要來太極組練練拳!

如果你懷抱成為武術高手的理想,想要了解一下傳說中的太極拳功夫...那你更要來體驗!


華岡國術社太極組的活動場地與時間:每周二、四下午 5:30~7:30,文化大學大仁館二樓,215教室前走廊。

歡迎有興趣的師生,來一起體驗 道家傳統太極拳!

請觀賞 華岡國術社粉專 1分鐘版招新影片


以下15秒影片:


對於少林拳有興趣的同學,一定不可錯過專精於北派長拳與南派洪拳華岡國術社少林組:每周一、三、五下午5:30~7:30,大義館前廣場。

不見不散!

若您認識正在文化大學就讀/工作的親友,歡迎轉知! 😀

2021年8月30日 星期一

紀念吳老師–學拳點滴三十年

本文原載於國際神龍太極學會會刊《原幾》第五期,稍微改寫,在此發表,以饗同好。


自我二十三歲拜師忝列門牆,至今已過了二十九個年頭。原本的大學生,轉眼已是知命之年的大叔了。今年正逢老師成道五週年,於茲收錄一些學拳過程的雪泥鴻爪。選列的不盡然是最重要的心法,但如果能以此做前後比對,對學習者也許有一點幫助。若空谷足音能夠不僅只在時光隧道中迴響,則幸甚。…

一、楔子

在社區大學任教,總有一些講師會議、開學典禮…什麼的雜務。一次到桃園社大開會,由班長騎摩托車載我去會場。班長素來知道我在本職之外,東奔西跑教拳,偶爾還會因此掀起小小的家庭革命。他在路上問了我一個問題:「教練,你對太極拳為什麼這麼有熱情?」

 

我聽了,愣了一下。我對太極拳,算有熱情嗎?…


二、三十年前的晉江街道場

1989年,我在文大求學時,加入華岡國術社太極組。1992年元宵節,拜入吳國忠老師門下。當時的神龍道場,就在老師晉江街公館的一樓,記得第一天上課,同學擠滿客廳,人都排到門外去了。

老師說:我是代替我的老師教你們。…未來不管誰站在前面,都是代表歷代祖師爺教拳,你們是在向祖師爺敬禮。

老師說了一段話:「你們要把我說的話當藥吃,熊經、鳥申、降魔降心、拳架,就是藥方裡的君臣佐使。藥要天天吃!每天都要練拳!才能脫胎換骨!」我從此奉行不渝,如果哪天沒練拳,晚上我會睡不好。

當時就發現,老師三句話中至少會有一句開頭是:「我的老師說…」或「你們師爺說…」,直到最後都是如此。老師對師爺的孺慕之情,終身未改。

為了怕站到門外去,我都盡量早點到。可能是站得比較前面,老師常常開我的玩笑。平時改動作、站定式:「年輕人,怎麼這麼僵?(搖一搖我的手腕)鬆一點!再鬆一點!

改單鞭下式時:「再下去一點!再下去一點!你才幾歲啊?下不去?

虛腳帶點意思就好…」走到我的身後時,勾我的後腳:「不錯。」(下次經過腳又勾高一點)

當時上課,老師的口頭禪是:手動腳動,手停腳停!;「平正(整)均勻!」;「定式定位」;「卷!(旋、或是轉,老師的鄉音有點重)」;「虛腳離地一寸看看!

老師當時定式操得兇,有時連年輕的我都有點受不了。不過,老師的發勁真神奇,接觸點沒什麼感覺,人就被發出老遠。

下課後,老師常常與資深師兄們泡茶聊天,我也在旁邊跟班:

「自大再加一點就是『臭』,我們練功夫,絕對不能自大」;

功夫是練出來的,不是想出來的」;

靈台清明,不要自我陶醉」;

內功要練!」;

「我們這門功夫非常完整,我說得很多,你們不懂沒關係,把它當成知識先記起來。總有一天,要把知識練成功夫!」;

「出去外面,功夫用三分之一就好。不要全部露出來。要藏。」


直到我為了碩士論文,必須到位於南部的研究區跑野外,只能跟老師告假。含淚揮別老師、師母、師兄姊們,以及剛學到宿鳥投林的劍法。


1998年,老師來古亭教練場巡視,看到失散多年的我竟也在場中教拳,才叫我去林口教練班繼續磨練。



三、世紀之交時的林口道場


在林口的那段時期,感覺老師有一點不一樣了。從前要我們「苦練」的老師,卻在白板寫下:「不能傻練,不能死練,不能不練」;「練時不想,想時不練」,也常在口頭叮嚀著這幾句話。


老師這段時期強調過「練」跟「改」的不同:「你們改太多,練太少。一個動作為求正確反覆練習,是改;打整段拳架,從頭到尾不斷,是練。如果從預備式練到單鞭一次都沒斷,就算不錯了。」


老師說:「拳擊選手可以一秒鐘出十拳,你怎麼辦?」記得老師現場抓了一個人出來,親自示範如何在一秒鐘內,從頭打到腳又從腳打回到頭!一時眾人嘩然!


當時的同學也是擠滿了十四樓,有一次老師說到內功修為,談到傳說中的「漏盡通」,我竟然打瞌睡漏聽了!這是真的「漏盡通」了。


這時老師的口頭禪是:「湧泉、丹田、夾脊一起動!」;「下三寸!…再下三寸!…再下三寸!…(通常是四正推手單練)不用太多,下個兩次我的下三關就全卡關了,動彈不得。老師往往拉一位資深師兄來示範,大腿平、四正對練也是輕靈自如。當然輕靈自如的是老師,我們追不太上老師的腳步。

在大腿平的高度,老師依然揮灑自如


老師要大家多上手練習:「你們來,一照面,兩個人先來四正推手兩百個來回!」;「如果三個來回沒有人被發出去,就都是君子推手!」


老師還想出一個對練的方法:西部快槍決鬥,兩個人面對面走來,一碰到,就把對方發出去!緊張刺激。


當時已經有許多人慕老師傷科聖手之名而來,老師總是義務幫傷者解決問題。老師說:「把學生打傷,是老師的恥辱。可是學拳哪有不碰的,所以要教拳的話,要懂傷科,不但可以幫助學生,也可以幫助別人。」


我總是在旁邊看。老師問我想不想學,我當然點頭如搗蒜。老師說:「等我比較空閒的時候,來開個傷科班,你們想學的都來學。


歡樂的時間總是特別短暫,為了善盡家庭的責任,隨著內人臨盆的時刻漸漸逼近,我只好再次向老師告假。老師聽我請假的原因,滿臉笑容地說:「好!帶孩子很好,給孩子磨過,才會真的長成人!


再次含淚揮別了老師、師母與師兄姊,以及那無緣的傷科班。在家相妻教子,又回到只能在古亭與同門交流的日子。


四、我的神龍山莊印象

老師與各位師兄姊在神龍山莊開山的辛苦過程,我都沒跟到。進入廿一世紀,只有每年一次在山莊舉辦的神龍日集訓,才能聆聽老師的教誨。

2010老師舉辦金婚暨榮退大會,午休時雲房廁所出了一點衛生問題,我正好在場,幫忙處理好了。可能引起了老師的注意。老師輾轉託人問我:要不要回來?

我先回到復興南路的門內班,當時已是群超師兄主持。老師有一段時間常來復興南路。

記得這段時間老師常說:「奇經八脈、五臟六腑一起動!

老師有一次對我說:「群超的拳架練得不錯,你先跟著群超把拳架修好,有機會回到山莊,再來研究應用。


神龍山莊庭園一景


2013年8月,我終於請准了家中的假條,可以每週末到山莊練拳了。第一次跟著大家在禮堂上課,老師那天正好在帶四正推手,跟每位師兄姊同學上手示範。輪到我,老師說:「你才幾歲啊?手怎麼會抖?」旁邊一位師姊幫我說話:「老師,他是嚇到發抖啦!」這是真的,不知是害怕還是激動,我真的是從湧泉開始抖起。


老師這段時間常說:「你們現在跟我學,是壓箱底的功夫,是甕底的酒。」;

還我本來面目」; 

五臟六腑,每個細胞,都在它最好的位置,周身內外,同動!」;

 劍是手的延伸,手是身體的延伸,身體是中脈的延伸。」;

天地將判未判之時,陰陽將分未分之際。對手將出未出,將動未動之際」;蘊住!


老師記得我對傷科有興趣,在幫人操作傷科時,都會叫我到旁邊看,有時還會考我的手法。老師說:「我們這一門,傷科和發勁道理都是一樣的。你會傷科,就會發勁。」;「你的炁、勁要透到他病灶之處


五、後三清觀時期

2014年老師找到山西太原東門外三清觀祖庭,在澳洲寫完《道家傳統太極拳揭秘》回來,老師強調的,又不一樣了。

要多練別塵洞的功夫」;原來如此!」;當年不是你師爺把我打出去,是我自己把我自己打出去的!」;神、氣、勢」;勢來了,城牆都擋不住」。

老師的教法也不同了。一連四個月,每週都操練白鶴亮翅!我是站得一頭霧水。

老師問:「白鶴亮翅轉摟膝抝步,你的手是怎麼下來的?」雖然已經是六年前的往事了,現在,你可以回答這個問題嗎?

老師這段時間很強調:「太極的狀態」;清升濁降」。活子時地氣上升,天氣下降」;靈台清明,不是一片空白」;我們是純道家、純先天、純炁功太極拳你們師爺為什麼當時說了三個純,我到現在才懂。

有一天我跟老師說,我每天固定早晚練拳。

老師帶著微笑,跟我說了一句話:「每天有空的時候,隨時動一動、玩一玩,對你進步有幫助。

老師跟我們上手示範時常聲明:「這不是發勁,只是送一送而已。」一送,把對方騰雲駕霧的送得可遠。

老師強調:「綁好了再打」;老師此時的功夫真有出神入化之妙。當示範發勁時,有幾次覺得不是老師的手在打我,而是有人在背面把我揪出去扔老遠。

老師從老子講經台回來,完成了《道家傳統太極拳臨界架構》,在雲房對大家講課。

我在台下,心想:老師竟然把太極拳的境界,從祖師爺建立的基礎上,又往前推進了一步。能夠成為老師的學生,真是我的福氣啊!…


六、結語

後來,我是這樣對那位班長說的:「如果我對太極拳有一點熱情,那一定是受到我的老師的影響。」

老師跟我們閒聊時,曾經這麼說:「你們不只要把功夫留下來,還要想怎麼走出去。」在本文之末,以這句話,與大家共勉之。



2021年6月8日 星期二

道家傳統太極拳 上半套拳架分解動作 影片說明


一、前言

  中國傳統武術大部分的流派,除了單練功法之外,都有拳架,或稱套路。例如北派少林的功力拳、連步拳,南拳的工字伏虎拳、虎鶴雙形拳...等。形意拳也有十二形等。一般人印象中的太極拳,一群人在公園裡跟著前面的教練走的,就是太極拳的拳架。


本門道家傳統太極拳的拳架,傳承自鄭曼青師爺由楊家精簡而來的卅七式「簡易太極拳」(註)。楊家太極拳一般分為四段,道家傳統太極拳則分為上半套、下半套兩段拳架。探討歷史源流並非本文的重點。本文的主旨,是對附於文末的道家傳統太極拳上半套拳架的影片,做簡單的說明。

註:簡易太極拳的名稱,出自鄭曼青著,民國35年出版的《鄭子太極拳十三篇》第57頁,〈簡易太極拳秘要圖解〉。

二、源起

 五月中旬, 武漢肺炎疫情發展急轉直下,台灣進入防疫第三級,一時神龍所有的太極拳班全部配合防疫政策停課,避免群聚。

我自己帶的幾個太極拳班,新同學的進度都正好學到拳架上半套的搬攔捶 (這麼巧?沒錯,是控制好的進度),只差兩式就能打完上半套。那,要何時同學才能夠從預備式打到合太極,享受一個完整段落的拳架呢?要等疫情轉好,恢復上課,恐怕還得好一陣子。

想到這裡,就覺得很著急。

在檔案中找到一個今年4月7日,利用桃園社大上課中的休息時間拍的上半套拳架影片,拍得還算清楚,重點是有口令。於是貼到youtube,這樣同學們就可以參考影片來練拳,用我老師的說法:「照著葫蘆畫瓢」,好讓新同學先能夠把上半套拳架練一個完整段落。

既然是公開的影片,有緣者觀之,也歡迎照著比劃比劃,活動活動;要活就要動,至少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增加抵抗力。因此有必要在此稍作說明,做算作為影片的「使用手冊」吧!

三、說明

拳架,也稱為「架子」,有架構、結構的意思,練拳架,傳統上也常稱為「盤架子」。古人賞玩玉器,稱為「盤玉」;時時把玩佛珠,稱為「盤佛珠」。常常盤在手上的玉器或佛珠,溫潤光澤,看起來就與沒有盤過的新品不同。拳架,就像玩賞玉器一樣,時時刻刻,要常常「盤一盤拳架」。

吳國忠老師曾說:「所有的功夫,都在拳架裡。」、「太極拳沒有秘密,只要你做到所有該做到的,太極拳的奧祕就會出現。」太極拳的奧秘,於體,就是善養浩然之氣,脫胎換骨,變化氣質;於用,就是吳老師常示範的發人於仞丈之外、讓人摸都摸不著的走化功夫...。

老師常說,「下功夫才能長功夫。」、「練拳架是為了養成動作的習慣。」

要養成什麼習慣才會「長功夫」?從大原則來說,要「鬆」,要「中定」,要「不動手」。在日常練習改錯的過程,有基準八法:涵胸拔背、鬆肩垂肘、尾閭中正神貫頂、虛實分清、意守丹田。

吳國忠老師2015年老子講經台演示拳架之單鞭第四動、搬攔捶第四動截圖

學拳的過程,初學者要先掌握「定式定位」,這是本門的特色,拳架分解動作的真義。我自己上半套的每個動作,老師親手捏過都不只十次。如果有機緣,來到場地學拳,教練來幫忙改正動作,高興都來不及;就算不能「聞過則喜」,至少不可「聞過則怒」。這是練拳先練心的基礎。

學拳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練「站功」,一般常稱為站樁,我們則稱為「站定式」,建議路過的讀者可暫時忽略。因為站定式,對定式動作的正確性要求更高,否則很容易站出運動傷害。所以對拳架不熟的人,請不要根據本影片來站定式。

學過拳架的老同學,動作熟悉之後,漸漸要求分解動作之間連貫起來,整個拳架連綿不斷。所謂不斷,並不僅是指動作相連,十三勢行功心解所謂「勁斷意不斷」,有如書法中筆畫的連結,不一定是筆墨相連,而是整幅書法的行氣不斷。

唐 孫過庭 的書譜序真跡

這個影片是為了幫助初學拳架的同學在家練習,所以定式定位點到為止,而連綿不斷當然就更遙遠了。下半套拳架的動作多,難度也較高,建議拳架還不熟的同學可先把上半套練熟,等疫情過去,可以來場地練拳時,再與教練一起研究下半套拳架。

希望本文與影片,能夠幫助老同學在家練習上半套拳架。若能有助於推廣太極拳於大眾,則是意外之幸。

四、影片

 


影片拍到搬攔捶,正好拍攝同學的手機響了,等按掉再回來,第3、4動就跳過去了,在此說明一下。搬攔捶第4動的定式,請參考本文中的吳國忠老師拳照。


2021年4月23日 星期五

FLOW

這張照片是4月6日在文大教授宿舍外停車場拍的。平時停滿了機車,牆面下半滿滿都是把手、後視鏡。當天空蕩蕩的,才拍到完整的植物與牆面。 

 那天跟同學約好有社團的文件要簽名,上山之後,華岡小鎮的街頭冷冷清清,到了社團活動的場地,空無一人。原來大學還在放春假。那怎麼跟我約這時間呢?同學在群組道歉了又道歉,我忍著偷笑嚇唬他們。學生時代在華岡國術社當副社長時,也被社員晃點過,現在當教練還被放鴿子,倒是新鮮。 

 既來之則安之,難得獨享整個大仁館,在二樓一個人練拳練劍。心靜下來,感覺到旁邊,好像有不少看不見的觀眾。 

 1989年,初加入太極組時,活動場地也是在大仁館,當時練到深夜11點後是常有的事,榮民伯伯踱步來看一眼,微笑一下又踱回去,等我們走了再來鎖門。榮民伯伯現在應該也不在了吧。或是,那天也在旁邊看著我練拳呢? 

 「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這看起來很像拳論的文字,其實是易經繫辭傳下篇的其中一段。 

 人生就是不停變動的過程,在某段人生中,熟悉到不能再熟悉的人、事、物,待事過境遷,就算回到原,卻再也不能得見了。

 人生就是這麼無情。 

 一段拳,就像一段人生。人生非變不可,不能停下來。拳也是一樣。學拳時必然是一式一式學,一動一動學;成熟之後,拳架必須要順勢流動起來,一動過去,不能眷戀,往下一動繼續變動下去。 

 上手時,四方上下,古往今來,似乎只剩下此時此,就從接觸這一點流動下去,「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不要執著。至於會流動到哪裡,你是站著的那個,還是躺著的那個,就要問平時累積的功夫了,呵。 

 以上是最近在山莊學習的心得,也是自己的體悟。時候到了,正好就懂了。我猜讀者應該也覺得自己看懂了,只是你懂的,不一定是我的明白。 

 想要寫個標題「流動」,是不是很怪,換成“flow”,感覺就好多了。還記得火影忍者自來也和曉決鬥的那一段吧,op正好就是“Flow”。

 

 附帶公告,神龍古亭班四月分新班,招新中,歡迎舊雨新知,每週五晚上7點至9點,蒞臨台北市古亭國小禮堂,一起來練拳!

2021年4月13日 星期二

五十四路道家傳統太極劍法前半 影片說明

首先,本門(註)的劍法,一般的稱呼是「五十四式」,劍法各式名稱傳承自楊家太極五十四式劍法,不過動作、內涵已有相當的差別。在吳國忠老師晚年最後一次教劍的時候,才口稱為「五十四路道家傳統太極劍法」,本人有幸在場恭聆教誨,故以此名作為影片的名稱。 

 第一次跟吳老師學劍,是在大約1992、1993那時候。有一段很長的時間,老師很少把劍法教完,總是教到一半就對大家搖頭,然後回頭從基本功操起。斷斷續續地,在十餘年之間,我終於「集滿」了五十四式,一時躊躇滿志,感覺達成一項「人生成就」。直到在跟老師最後的劍法班時,才發現,原來我才剛站上起點,老師的劍法開啟了一扇全新的門,通往無垠的宇宙...

 回到這個影片。影片的說明中,第一句我就標明:「教學用」。目前我自己帶的學員中,不乏劍法連貫上有困難的情況(應該是教練不太會教)(汗)。正好有學員在課堂上拍攝了這段演示的過程,我看了之後,覺得雖然粗疏之處頗多,但是對學員在家練習時應有一些幫助,所以貼出以饗學員。 

 設為公開,是幾經考慮之後為之。吳老師教拳,純粹依照祖師爺的遺訓,與外界的「流行」幾乎完全無關。所以我們的風格,在一般人看來會...有點特殊吧。幾年中試著貼些影片,是有一點想在茫茫網海中,留些足跡,給世界做個比較吧。

 如果想看著影片自學,當然也很歡迎。但是難度很高。如果有心這樣自學的朋友,可能待有緣見面時,請練給我看一次,好讓我給點意見^^ 

 劍法練一半,會不會不好?...答案是不會。我自己不就劍法練一半維持好久的時間 ^^

 要說明的,還有:影片中並不是我平常練劍的動作。

 道家傳統太極拳,拳法嚴謹,如同書法學習的過程,先熟悉永字八法,再求楷書平正均勻,待基本功有了火候,再練行書、草書。

道家傳統太極劍法,吳老師說,一開始就是行書,求行氣之自然,綿綿不斷,所以才難。所以最好等拳法有了基礎再練。 

 我平常練劍,一種是練基本功,照老師的要求下平練劍。另一種是練行氣,就是寫行書式的練劍啦(草書是還沒有...)。

 這個影片既然是教學用,當然不能把練基本功的動作拿來示範,怕練壞了同學的膝蓋。(我們可是被吳老師操練了數十年啊) 

 也不能示範行氣的練法,因為有些動作一筆帶過,會看不清楚... 

 所以是基本動作與行氣兩者適度的混合,盡量把劍法動作表現清楚,又要帶點跟拳法不同的行書意味。總不能害同學把劍法練成拳法的樣子。

雖然練得不好,但至少影片中劍尖所畫過的弧線,應該都是一筆到底,沒有斷續。還可以啦 ^^

 

註:吳國忠老師在七十歲之後,建立了神龍山莊,註冊了中華神龍太極學會,所以在此提到的「本門」是指 吳國忠老師在中華神龍太極學會–神龍山莊傳承的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