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日 星期日

太極拳經。心得。之一


【太極拳經】

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串。氣宜鼓盪。神宜內斂。無使有缺陷處。無使有凹凸處。無使有斷續處。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行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向前退後。乃能得機得勢。有不得機得勢處。身便散亂。其病必於腰腿求之。上下前後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則有後。有左則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將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斷。乃攘之速而無疑。虛實宜分清楚。一處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周身節節貫串。無令絲毫間斷耳。
長拳者。如長江大海。滔滔不絕也。掤、扌履、擠、按、採、挒、肘、靠、此八卦也。進步、退步、左顧、右盼、中定。此五行也。掤、扌履、擠、按、即乾、坤、坎、離、四正方也。採、挒、肘、靠、即巽、震、兌、艮、四斜角也。進退盼顧定。即金木水火土也。合之則為十三勢也。
原註云。此係武當山張三丰祖師遺論。欲天下豪傑延年益壽。不徒作技藝之末也。




(出處:吳國忠老師著,太極拳道幾)




吳國忠師在授業時,常常說:「不符合太極拳的拳理拳法,就不是太極拳。」又說:「太極拳經,無一字可以改動,不符合拳經,就不是太極拳。」

故可知,太極拳的拳理、拳法要訣,就埋藏在太極拳經三百數十字之中。

老師也說:拳理即易理。易理深邃浩瀚,若要深入研究,就算寫上百萬字的論文,可能也無法窮盡其理。本文非為皓首窮經,僅以隨師所聞,以及自己的心得,以太極拳經作為一個起點,帶領愛好者入門,並就教於方家。


【心得】

觀太極拳經以區區不足四百字的篇幅,闡幽發微,巨細靡遺,無處不到。吾輩後學,自應盡力學之悟之,以追求拳理是尚。

全文可依文意分為三段,由「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至「無令絲毫間斷耳」為第一段,從「長拳者」至「合之則為十三勢也」是第二段。而「原註云」之後,是第三段。

闡述拳理的部份,主要在第一段。此段文句前後均有關連,有前句的基礎,才能有後句的實現,希望學者注意。

1.「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串。」

第一句就破題了,不舉動則已,一舉動,全身就要輕靈,而且更要貫串。

問題在,如何才能「輕靈」?什麼才是「貫串」?

試問:芭蕾舞者的輕巧跳躍動作,會是祖師爺所謂的輕靈嗎?其他門派的拳術,他們的貫串,就是祖師爺所謂的貫串嗎?

以我所學,身體不鬆,就無法輕靈,也無從得知如何貫串。所以,雖然全篇沒有一個「鬆」字,但在太極拳各家數流傳當中,鬆卻是一個最大公約數,也就難怪了。

「千斤落於地,不外一個鬆字。」體鬆,濁力卸落,自然周身輕靈;重量落於足底,才能有後續的「其根在腳」,才能落實「周身節節貫串」。

故可知,「鬆」,實在是隱藏在太極拳經當中的一個大重點啊。

2.「氣宜鼓盪。神宜內斂。無使有缺陷處。無使有凹凸處。無使有斷續處。」

「氣宜鼓盪。神宜內斂。」此句,文中留訣不留法,這自是祖師爺無奈之處。法要在真傳中尋。只能祈盼:所有太極拳愛好者,都能找到真法,得到真傳了。

綜觀「無使有缺陷處。無使有凹凸處。無使有斷續處。」此句,缺陷、凹凸、斷續,指的是身體的形象產生的問題。如果太極拳練得凹頸凸頭、或凹胸凸背,或凹膝凸胯... 都是缺陷;外形若有凹凸缺陷,行氣用勁便生斷續。斷斷續續,健身、防身的目的也當然難求。

所以練太極拳,一開始就要注意改掉外形上的缺陷、凹凸問題,也就是改善斷續的問題。

3.「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行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向前退後。乃能得機得勢。有不得機得勢處。身便散亂。其病必於腰腿求之。」

此句所指為一,但可分為三部份。第一部份:「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行於手指。」這是指太極拳「勁」的根源與原則。

雖然一般人大多只把太極拳當成健身的運動,但是既然以「拳」為名,太極拳當然是以武術為目的。所有的武術都要求要「整勁」,而勁,不能沒有根。但根,究竟在何處?在太極拳經中明明確確的指出,勁之根非腰、非腿,而是在「腳」。我輩太極拳學習者,能不留心乎。

如文章的起、承、轉、合,勁由根(腳)起,在腿承先啟後,所以說發於腿;而「主宰於腰」之義為:腰是主宰發勁方向;而並非為勁的根源。這一點,可由十三勢行功心解中的「心為令。氣為旗。腰為纛。」得到印證。十三勢行功心解,請容未來有機會再另文探討。

合,若是與敵接觸在手,則太極拳勁成形於指掌,所以說行於手指。但,若是與敵人接觸的地方不在手呢? ...在此先賣個關子,因為答案,就在下一句之中。

本句的第二部份:「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向前退後。乃能得機得勢。」這部份除討論到「整」的問題之外,還有「機勢」的問題。要求勁整,勁的起承轉合,當然要先求完整一氣。何為完整一氣?也就是十三勢行功心解中提到的「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所以習拳者可以觀察一下自己的腳、腿和腰,有沒有「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如果是各動各的,那就要開始大刀闊斧的修正了。

向前退後,有攻守之意。攻守之間,有機會就要把握,就怕把握不來。如果由腳而腿而腰,全都各動各的,看到機會,勁還在半路上折騰著,怎可能把握得到?反而成為敵人的良機才是真的。若是已經達到完整一氣,在武術的運用上,當然就比較有機會得到機勢,從而勝券在握。

第三部份:「有不得機得勢處。身便散亂。其病必於腰腿求之。」人非聖賢,都有缺點。不說成聖成賢,只要做得到「不二過」,也就已經達到顏回的水準了...這當然是玩笑話,但話說回來,這也表示,要改掉缺點並不容易。

莫說改過,普通凡人,對於自己的缺點常常根本就沒有自覺。我們都是凡人,要如何知道自己的腰腿問題尚未改善呢?

拳經上說,只要得不到機勢,也就表示此人沒有完整一氣;沒有完整一氣,就是身體散亂;而要改善身體散亂、得不到機勢的缺點,就要回到腰、腿、腳的「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來下功夫。...回頭想想,如果真的等到仇人見面、分外眼紅,動真格實戰的時候,赫然發現自己不得機得勢,在血花飛濺當中才立定志向,想要改善身體散亂的問題,恐怕已經來不及了。

依我之見,還是早點改過好了。

(周身完整一氣,可參池中荷花迎風搖曳之姿)



回頭看看,已有相當篇幅。看來要把拳經解釋完,還有很長的文章要寫。謝謝您的閱讀,走筆至此,先暫時告一段落,欲知後句如何,請待下回分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